太平洋影城举办职业体验员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影城、了解电影。

在经历了2021年472亿元票房市场的相对低迷之后,国内院线蓄势等待今年春节档的一个暴发。

具体来看,今年春节档电影有《长津湖之水门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奇迹·笨小孩》等8部新片上映,春节7天电影总票房达60.37亿元,取得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的成绩,但相比于去年的78.4亿元票房仍下降了23%,总观影人次1.14亿,比去年下降了近1/3。

截至记者交稿(2月11日),2022年度票房已突破100亿元。其中,《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领跑春节档,超过31亿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奇迹·笨小孩》《熊出没·重返地球》《四海》《狙击手》位列春节档票房榜二至六位。

尽管票房成绩不俗,但纵观近10年春节档电影成绩单,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整体来说大不如去年,首次出现了票房和人数同比下降的情况。发展电影产业是提振文化消费的重要方面,然而票价增幅过高、合家欢题材较少等都是院线观众最为在意、影响观影的因素。

春节档票价上涨

影响观影体验

每逢春节档,观众总是会有“史上最贵春节档”的感受。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月1日(正月初一)的平均票价已经涨到58.6元,比去年同期的平均票价49.1元贵了接近20%,而此前两年的平均票价分别为45.2元、39.2元。春节档票价是一年比一年高。

“大年初六,也是假期最后一天,我跟朋友在北京东四环的一家商场里吃完饭,临时决定去看电影,票价比平时贵了不少,两人花费266元。”梓嘉向记者吐槽,春节档的电影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尽管电影人数接近满场,但跟去年相比人流量还是少一些。去年买电影票要提前几天买,今年买当天的电影票不再是难题。今年影院人数肉眼可见没去年多了。”业内人士表示,上涨的票价带来的收益还是难以掩盖因观影人次流失带来的损失。

2月11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几家影院,看到票价已经恢复平日价钱,多在40元—60元之间,电影票价逐渐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影院作为电影市场终端,是最接近观众的一环,能够实现电影票房回收与价值循环。影院票房既是电影行业,也是整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窗口。

春节档作为全年电影市场重要节点,能够反映和带动后续票房表现。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自2018年起,春节档当月票房均超过100亿元,其中2018年春节档影片《唐人街探案2》、2019年的《流浪地球》以及2021年的《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均进入了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前十名,成绩不凡。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院大数据研究所所长张锐表示,春节档票房增幅很多来源于核心电影受众之外的潜在观众,比如四五线城市、乡镇与无法返乡的一二线城市农民工等,但这批受众对电影票价的价格弹性较高,过高的票价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同时短视频、流媒体内容等替代品的供应更加削弱了他们去影院观影的需求。从深层次来说,票价增长的背后是电影业的供需结构失衡。上游优质内容稀缺、观众选择少、档期分布分散,而影院数和银幕数持续增长,导致单银幕效率较低,影院寄希望于通过春节档涨价提前收割收入,却忽略了春节档观影不一定是观众的刚需。

内容和口碑

才是电影的“硬核”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不少观众都选择与家人、朋友走进影院度过春节假期。

对于今年春节档电影内容方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贺岁档电影题材丰富多样,不乏优秀电影的产生。她举例说明:“比如,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在叙事上与《长津湖》相呼应,相较于上部系列作品来讲,叙事更集中、故事线更清晰,视听语言上也有突破和创新。观众在高燃的战争场面中感悟家国情怀,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再如,《奇迹·笨小孩》聚焦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演员演技在线、故事情节丰满,影片完成度也是非常高的。”

“春节档的电影我看了两部,其中《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为数不多的喜剧电影,今年合家欢题材的电影很少,适合家人团聚看的电影受到局限。”蒋童告诉记者。几位受访观众也对记者表达了与蒋童相同的观点。可以看出,除票价高涨因素外,尽管今年春节档涵盖了历史、动作、喜剧、动画等多个类别的电影,但观众对于影片类型、内容方面似乎并不满意。

每年都不缺乏口碑逆袭黑马影片,观众观影前会参考豆瓣评分选择,越来越强的长尾效应都在印证着影片内容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电影作为观众的精神食粮,内容和口碑才是‘硬核’,如果影片内容满足不了观众需求,观众不会愿意买单的。”张锐分析,“今年春节档电影题材较为单一,合家欢属性与创新属性不强,与档期匹配性不高,且整体质量相当,因此难以发酵话题实现破圈。”

对于优化影院收入结构,四川太平洋影城(沙湾店)市场部负责人郭林丽向记者说明,票房收入一直是影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可以占到70%—85%的比例。如果影城经营只依靠电影业务走路,难免会束手束脚,不过近年来行业内各院线、影管公司一直在尝试拓展非票业务。如太平洋影城正在致力于打造以现磨咖啡和果茶为主导的品牌自有咖啡,经过摸索试运营阶段后将陆续推广覆盖到全国太平洋影城。

未来电影产业

如何实现增量

根据猫眼专业版和拓普数据库数据,春节档票房从2012年的4.16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78.42亿元,然后降到了2022年的60.37亿元,同比下降了23.02%。这意味着,近10年来,春节档电影票房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数据背后的现象值得电影人深思。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近年电影产业虽然经历了“影视寒冬”下的资本洗牌、流媒体的冲击与疫情的影响,但已出现了回潮的趋势,无论是科幻、新主旋律大片等类型的高涨还是口碑的重要作用凸显,都预示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开始迈入提质升级的转型阶段。

罗思在电影行业从业已有20年,从编剧、策划到制片人,不同的角色赋予她丰富的经验。她认为,一部好的电影通常需要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乃至更长时间去创作、筹划、制作。电影的完成需要各环节共同努力,好电影建立在讲好故事、有好的内容IP的基础上,希望未来行业能够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更多空间与土壤,孵化电影类型化发展,扶持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电影。另外,未来的电影不仅要在影院交互,在娱乐、游戏、教育等方面也应多角度开发和应用,这样才能够实现电影项目全面发展。

对于如何实现电影产业发展新增量,张锐表示,票房收入是电影业的“火车头”,非票房收入要与优质内容齐头并进,积极开发新颖、多元的IP是重要方向。电影行业上下游各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与各种新业态跨界合作,积极开发衍生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引入餐厅、剧本杀、脱口秀等营造一种消费情境与生活方式。此外,当前影院正面对着严峻的观众流失、新媒体竞争与疫情影响,开拓多元业务是其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正确尝试。

“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将是内容为本、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的。”张锐解释并总结道,“首先,观众观影水平的提高要求行业始终把内容摆在首位,加强类型片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使整个电影市场更多元。其次,顺应网络化、数字化趋势,行业整体或将向线上迁移,积极布局移动端平台,应用大数据、算法推进、VR等新技术,满足观众在不同生活场景的观影需求。此外,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及其他相关者应以协同共创的生态思维替代利益割据的竞争思维,以促进电影市场大盘增长为共同愿景,加强各个环节间的资源共享,实现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各个主体的合谋共赢。”【图片由四川太平洋影城(沙湾店)提供】

记者:刁静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