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顾瑞荣老师2012年4月22日在成都淡蓝文化家园的讲座的其中一部分录音,李一然、荆霞整理。

《道德经》这本经典具有非凡的地位。实际上,整个中国文化,从我们现在看得见的中国文化来讲,绝大部分都奠基在《道德经》的基础上,因为它是整个先秦文化的奠基之作。

可以说,它是老子时代之前2500年的文化的总结,这个是承上。然后这25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它又是一个源头,这是启下。《道德经》在整个五千年的中化文化历史长河中是承上启下的位置。

那在《道德经》之前的2500年,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经典著作是什么?基本上是儒家讲的那个“六经”或者“五经”,“四书五经”的那个“五经”,那是文化性的经典。

但这是属于落在字面上的文化性的东西,在这个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在文化的背后,还有原本“道”本身,就是“道统”。

那个“道统”原本不是拿文字来传承的,它是隐性的,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老子,老子把道统用语言来表述,或者说道统的一些内涵用语言来表述,所以这个就是意义非凡、地位非凡。

2500年以来,从它以后的整个的修道的传统,都是奠定在它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它,几乎没有道家;离开了它,那个道统就看不见,所以这个地位非常重大。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说这个包括整个的儒家文化,它都是在《道德经》的范围之内。

《道德经》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道经的部分,一个是德经的部分。如果说中国文化有两大家,一个道家一个儒家,道家它主要发展继承的是《道德经》里的道的那个部分,那儒家主要是继承发展了德经的部分。

当然,儒家在有的地方还偏离了,因为它对道的把握不够,它就开始偏离了。但是道家一直奠定在道的基础上,它就不会偏离。

当然,道教也有所偏离。后来道家看不见了,就只有道教了,道教一大堆的炼丹啊,这些发展,有的人接得上《道德经》,接得上老子的道统,有的有所偏离,但是不管怎样,道教还是把核心的东西继承了。

所以这本经典,从中国文化2500年来的儒道两大家的文化来说,《道德经》就是源头。

中国文化先秦时期,三教九流那么多,但是圣贤文化只有两大家。也就是说,创立文化的传承文化的那些人本身是圣贤,本身是开悟的人,本身是智慧绝顶的人,这样的文化只有两大家,一个儒家一个道家。

而其他的派别,都和《道德经》有关系,比如《孙子兵法》就跟道家有关系,兵家就和道家有关系,法家也和道家也有关系,都是他的变种,甚至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先秦的诸家,都是跟道家有关系,都是跟《道德经》有关系。

老子的弟子,在先秦非常多,当然很多是私塾弟子,就是老子可能见都没见过面,但是他们自己把老子尊为师,有的是没有机会见过面的,他们尊老子为师;有的是亲自面见了老子,尊老子为师。

像儒家的孔子,他一生里面,根据我们的历史记载,一般知道的是两三次。据我的一个朋友考证,孔子每十七年见老子一次,考证出来的时间很奇妙,都是十七年,从孔子十七岁开始,每十七年见一次,至少见了4次。

他从老子那里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体会老子的教导,但是由于他自己的立足点,如果按照庄子的记载来讲,孔子的开悟应该等到69岁以后,他对儒家的基本的东西在前面都奠定了,但他自己个人的状态在69岁以后发生飞跃。